从今天起
正式进入2025年“中伏”
从7月30日—8月8日
一共10天
常言道
“冷在三九,热在三伏”
说得是三伏天的酷暑
但常言又道
“夏有三伏,热在中伏”
一般来说
进入中伏
南北各地将迎来最热之时
民间有“头伏日头二伏火”的说法
↓↓↓
高温、高湿、高热的天气
让人感到如在蒸笼之中
为什么中伏最热?
三伏天,中伏最热,主要是热量累积效应、大气环流控制、水汽条件及昼夜温差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:
热量累积效应:从夏至开始,地表每日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远超夜间释放的热量,热量持续累积,至中伏时达到峰值。
大气环流:中伏期间,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,形成了晴朗少云(抑制云雨发展,太阳辐射直接加热地表);下沉增温(气流下沉过程中压缩增温,进一步推高近地面气温);风速减小(热量不易扩散,热空气停留时间更长)等气象特征。
水汽条件加剧闷热感:中伏时,水汽输送充沛,相对湿度较高,更易带来闷热潮湿的体感。
昼夜温差缩小:中伏期间,热量持续累积导致地表无法通过夜间散热释放积温,进一步加剧高温累积效应。
中伏吃什么?
俗话说
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
进入中伏
面食可作为补充人体能量的首选
中伏气温高
身体大量出汗
对能量的需求增多
饺子、面条、烙饼等面食
含有糖类、B族维生素和多种矿物质
可为人体提供热量
相较于其他主食,面食更易消化吸收
适合受暑热困扰,食欲不振的人群
中伏吃上一碗热汤面
还可以帮助身体发汗
祛除体内湿气和暑气
三伏天出汗多
容易耗气伤阴,导致正气不足
机体功能下降,要注重养气
对于出汗过多或易疲惫、心慌的人群
可以试一试西洋参泡水
夏季没胃口
肚子胀、消化不好
可以饮用陈皮茶来健脾祛湿
胃酸过多、气虚、燥咳人群
不宜饮用
中伏还有哪些传统文化?
1
避暑文化
在避暑文化方面,古代人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适应高温环境,例如在周朝时期,人们就已通过冬季凿冰、存冰,夏季用冰的方式来降温。早在先秦时期,就有冬季藏冰,第二年夏季赏赐大臣的做法。古时冰块主要用于冷藏果品和米酒,盛放冰的容器被称为“冰鉴”。
2
养生文化
中伏时节被认为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,适宜进行“冬病夏治”的治疗。民间有“初伏防中暑,中伏除病根,末伏躲老虎”的说法,意味着中伏是去除疾病根源的好时机。
3
诗词文化
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词来描绘三伏天的景象,表达对酷暑的感受和对清凉的向往。
《游栖霞寺》
【唐-皮日休】
不见明居士,空山但寂寥。
白莲吟次缺,青霭坐来销。
泉冷无三伏,松枯有六朝。
何时石上月,相对论逍遥。
《感昔五首·其四》
【宋-陆游】
岳阳三伏正炎蒸,爽气凄风见未曾。
白浪蹴天楼欲动,当时恨不到黄陵。
《苦热》
【明-苏葵】
斗室炎蒸分外强,病躯何处借华堂。
金茎杯露分难到,赤脚层冰想欲狂。
一叶井梧秋尚远,万家巢燕日偏长。
笑同褦襶真徒尔,愧尽渊明卧北窗。
中伏已至
在这一年中最热的时节
在这炎炎夏日
你有何避暑良方
赶紧来评论区告诉眼老师
最后还要提醒大家
面对高温“烤”验
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
也要注意“防暑降温”
↓↓↓
来源:重庆广电-第1眼TV
一审:杨雅淇
二审:陈 宏
三审:竺传新
来源:华容手机台
编辑:杨雅淇